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工业遗产活化增添雪城文化底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始建于1937年的镜泊湖发电厂成功入选。这座水电厂在历经八十余载风雨后,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与卓有成效的“活态”保护利用模式,为雪城牡丹江再添一张国家级“金名片”。

从“光明之源”到“国家遗产”

镜泊湖发电厂的历史,是一部与中国近代革命和建设同频共振的史诗。它不仅是日寇侵略、掠夺东北资源的历史见证,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们克服技术薄弱、器材奇缺等重重困难,于1946年成功修复,点亮了东北解放黎明的重要“光明之源”。解放战争期间,由其提供的电能整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炮兵部队的1500门大炮,为辽沈战役乃至全国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今年93岁的老职工关志福说起发电厂修复时的故事,眼睛亮亮的,“我听厂里老人回忆,1946年修复发电厂时,工人们赤脚站在冰水中,一勺一勺回收透平油,那时候没有工具,全靠咱们工人的双手。”他说,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至今仍是这座电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保护与活化的“平衡”

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不是将其封存,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活化。牡丹江水力发电总厂党委书记徐志伟介绍,电厂探索出了一条“保护与活化”并重的路径。

“一方面,我们以精细化运维为核心,确保这座仍在运行的电厂持续承担电网调峰、事故备用的重要作用。”徐志伟表示,“另一方面,我们立足价值挖掘,让老物件走出库房,走进公众视野。”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镜泊湖发电厂厂址,以发电机转轮为原型,以电力系统三原色呈现的原动力广场,让人耳目一新;提戈公园里,一个个钢筋铁骨的退役机组部件成为了这里的主角,与秋叶相衬,让秋景美出新高度……电厂以退役机组部件为核心素材,系统打造了原动力广场、提戈公园等10余处工业主题景观,让冰冷的设备成为可触可感的城市风景。

“旧遗产”谋“新发展”

工业遗产的活化,更在于为其注入时代的灵魂。镜泊湖发电厂工业遗产保护项目负责人孙齐介绍,电厂深入挖掘其红色历史,以女作家草明在此创作的新中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为主题,建成了镜泊湖红色教育基地。

走入原动力主题展示馆,通过复原场景雕塑、人像,记录历史脉络的照片、文字、展品,人们仿佛进入了一台“时光穿梭机”,一部关于镜泊湖发电厂发展历程与红色历史的画卷,通过讲解员的叙述正徐徐展开。

“我们利用老厂增效扩容改造拆卸下来的老设备、老部件,打造了这个具有电力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孙齐说,“通过加强与院校、机关的联学共建,开发精品研学课程,让红色基因和电力薪火代代相传。”基地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研学团队近900批次,参学人数近8万人次,成为牡丹江红色文旅的新地标。目前,他们正积极谋划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并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增强来访者体验感。

工业遗产成为振兴发展新引擎

镜泊湖发电厂的成功实践,是牡丹江市推动工业文化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一个缩影。牡丹江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业遗产宣传与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文旅部门深入挖掘区域融合的巨大潜力,通过融入“一江看两湖”旅游发展布局,与镜泊湖风景区内的吊水楼瀑布等景点串珠成链,这处工业遗产正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从轰鸣的厂房到静谧的展馆,从发电机组到教育阵地,镜泊湖发电厂完成了从工业“动力源”到精神“动力源”的华丽转身,以其厚重的历史叙事、创新的活化实践,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可看、可学、可感”的“牡丹江样本”。(记者张雪地)


【责任编辑:苏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