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手机版
扫码即可查看网页

中国网客户端
点击查看下载页面


立即查看

中国网

杜尔伯特:白羽生金百姓富 大鹅养殖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激发乡村内生动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年初以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将大鹅养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壮大草原经济的重要抓手。从庭院散养走向规模经营,从技术护航延伸至全链条发展,一幅“白羽成行、鹅业生金”的致富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初秋的烟筒屯镇,湿地芦苇荡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养殖户朱刚正忙着将千余只大鹅赶至水边觅食。鹅群“嘎嘎”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奏响了乡村最美妙的“增收曲”。“我在烟筒屯镇养鹅已经很多年了,这片湿地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朱刚说,“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鹅群羽毛光亮、体质健壮,也帮我们打开了销路。接下来我打算适度扩大规模,让更多人吃上放心鹅肉,把这份生态养殖的成果分享出去。”

胡吉吐莫镇扫力毛德村的脱贫户王木友同样通过养鹅走上增收路,在政府帮扶下,他租赁院落养殖了3500多只大鹅。望着长势喜人的鹅群,王木友满怀期待。“今年鹅的长势特别好,大的已经有七八斤,再有一个多月就能出栏了。”他高兴地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预计能收入十多万元。明年我还要继续养,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把规模再扩大一些。政策这么好,销路也不愁,我们有信心越养越好。”

今年以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各乡镇依托地域特色和传统养殖基础,积极引导农户盘活庭院“闲置空间”,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大力发展以鹅养殖为代表的庭院经济,把农家院落变成“养殖园”,开辟稳定增收新渠道。为增强养殖信心,当地持续强化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出台惠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今年全县累计承保大鹅124.48万只。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县内4家孵化企业已完成种蛋孵化172.4万枚,出雏143.95万只。”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朱嘉欣介绍,“2025年,全县大鹅养殖量预计达213.66万只,其中5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65户,饲养量177.49万只,占全县总量的83.07%。目前,全县已出栏销售商品鹅63.61万只。”

如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鹅产业不仅在养殖端稳扎稳打,产业链条也在持续延伸。膳时大鹅屠宰场建设进展顺利,即将投产;合隆羽绒更新生产设施,预计全年羽绒加工量达500吨。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

从单一养殖到全链布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既展现了成为鹅产业“强县”的巨大潜力,也牢牢抓住了产业“富民”的核心属性。未来,当地将继续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开发鹅血、鹅油、鹅肠等精深加工产品,完善“孵化—育雏—养殖—销售—深加工”全产业链,让鹅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文:刘宝平、宋佩格,供稿: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苏文彦】